b33新闻b33tiyu

b33体育官网什么是北京小吃?

2024-11-30 22:11:52
浏览次数:
返回列表

  陈连生先生是北京餐饮行业的老前辈,在行业中摸爬滚打60余年,曾执掌北京四大小吃店之一的南来顺饭庄、吐鲁番餐厅等饭店。他对小吃的研究很深,被称为“北京小吃人”。本文节选自北京出版社近期推出的“北京口述史系列”之《变迁中的北京“勤行”: 陈连生口述》,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博士、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所博士后杨原采写。在老北京话中,“勤行”专指饮食行业。这部口述综合了陈连生一生餐饮的经历与经验,主要包括他在“勤行”的生涯、“勤行”的传统、“勤行”的变化三大部分。澎湃新闻经授权刊发其中涉及北京小吃的一部分。

  《变迁中的北京“勤行”: 陈连生口述》,杨原访谈,北京出版社2020年8月出版

  北京小吃,我们都吃过,都熟悉,但是谁也不清楚这个说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。北京小吃如何定位?什么样的食品才能称为北京小吃?什么时候出现的食品才能确定为北京小吃?

b33体育官网什么是北京小吃?

  曾经有一年我走在重新改造的前门步行街上,听到旁边有一家北京老字号饭馆的店员吆喝着:“老北京小吃!羊肉串!”心里非常不是滋味。80年代进京的新疆风味,b33体育居然被吆喝成老北京小吃的代名词,一家上百年的北京老字号,却要打着羊肉串的幌子来招揽生意,有着上百个品种的北京小吃,在旅游景点的商业竞争力真的这么低吗?不禁令我唏嘘。唏嘘是一方面,作为一名80后,确实是吃着羊肉串长大的,它进京30多年了,人们对它的认同感已经非常强。但作为一个北京人,羊肉串能不能算北京小吃?以我朴素的地域情怀来看,这肯定不能算。它与以往驴打滚、爱窝窝、炒肝、卤煮等小吃相比,在我们心中的情感是不同的,但这仅是一种感觉。北京小吃并非都是土生土长,外来的品种有很多,有不少也非北京独有,只是它们进京时,我没有赶上。这些东西能算北京小吃,羊肉串就不能吗?那么,北京小吃到底应该怎么划分?

  北京小吃是现代人的一个提法,在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概念,以什么时间为线,如何划分?这些内容我们从现已出版的书籍中是难以找到的。人们对于北京小吃的情感又极其深厚。从社会、历史的角度出发,都需要有人对其进行定义和解释。陈连生先生作为餐饮界的老人儿,经营小吃多年,从自身经历以及对行业的思考,在这部分口述中谈到了北京小吃的时间划分、餐饮界对于小吃受众人群及行业归类等问题,不仅是一家之言,更具有比较强的权威性。

  陈:什么叫北京小吃?笼统地说北京小吃,那首先说小吃的来历是什么时候,从哪年才统称“北京小吃”。

  陈:北京小吃的这个说法是从1956年成立各小吃店开始的,以前是什么品种就叫什么。咱们原来说过,1956年公私合营,很多企业改为国有,或者合并之后改为国有,各区都成立了小吃店,比如说过去四大小吃店:西四、隆福寺、大通、南来顺。这些小吃店里的品种,就渐渐地被叫作北京小吃。在这以前,没有这么叫的,等于是约定俗成。大通后来改名了,叫什么都……

  陈:对,因为它搬迁了以后,“大通”是私企的名字,后来合营以后,一分家,从前门一分,它就迁到前门箭楼底下了。原址拆了,马路那地方展宽,就拆了。

  陈:对,前门区的时候。后来搬到前门箭楼东南侧,叫什么?丽都小吃店。那么丽都、西四、隆福寺,加南来顺,这么四大小吃店。

  陈:没搬,就拆了。因为它后来经营得不好,最后搞了好多……也往正餐上追,不伦不类。最后那地方不是要扩建展宽嘛,就把它拆了。拆了以后,崇文区(现已并入东城区)现在那个小吃店叫什么?

  陈:锦芳本身也不是小吃,最出名的是元宵。那么它就是以元宵出的名,带动了小吃。那么现在锦芳叫小吃店,它这个元宵现在就不如过去了。过去咱北京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卖元宵最大的是三家,一个是南来顺、一个是又一顺、一个是锦芳。

  陈:咱们的元宵提前打出馅儿来,打出十天半个月了,是冻干,有时候元宵馅堆在那,就不是冻干了,是风干了,风给吹干了,煮不化。元宵倒漂上来了,一咬开,白茬儿,那就是风干。风干跟冻干是两回事。冻干是冻上了,拿水一煮,一见热它马上化。风干可不是。

  陈:水分没了,一咬,白茬儿。锦芳就是元宵弄得不错。现在人家护国寺算是发展起来了。

  陈:西四小吃店经理姓王,它那后面有个大院子。它那小吃有汉民的东西,东西也不少。西四那个没了,目前就是护国寺了。咱们说的这些小吃店,北京小吃就是当初这些小吃店里有的品种,那么划分界限就应该划在1956年,以前有的品种,就能算是北京小吃。

  还有一个问题,就是现在有些人不负责任,占着茅坑不拉屎,为了一些利益,搞乱了北京小吃的概念。也是前两天,有个单位请我去了,鉴定全国小吃,每一个城市推十个品种,全国各地的小吃推上来。那么这是最后,叫专家把关,认定这就是旅游精品食品。结果几个饭店的经理,干这个的就是我和艾广富,中烹协以前是李亚光,西四小吃店还去了一个小女孩,是面点师,讨论这个东西,第一页北京的。这还保密,我说最后你把这个给我们一人一本不行,这个得经过有关部门批准以后,见报以后才能给。第一页是北京小吃,一翻,讨论。我说:“这个叫北京小吃吗?胡说八道啊,真正北京小吃没写进来。”回来有个单位的领导说:“哎哟老先生,这个问题我跟您说,这是我们根据某个权威协会弄来的。”我说:“他们这个协会有干这行的吗?北京小吃特色,东来顺羊肉串,我说胡说八道!东来顺卖什么的?”

  陈:对,它卖羊肉串,是哪个年代?它在几十年前卖羊肉串,是卖竹扦穿的羊肉串,它有。奶油炸糕,这是东来顺的东西。但是今天要把东来顺的羊肉串拿上来,我说人家新疆干吗去?人家西北怎么推,西北推什么?“您说,那……”我说:“我告诉你,你要让我认定,这六个就三条。第一,大顺斋糖火烧,算半小吃特色,它既属于糕点范畴又属于小吃,北京小吃里边的糖火烧很普遍,但是大顺斋是正宗,可以算。第二豌豆黄。第三炒肝,其他都不是。”

  陈:后来广富说:“陈兄,我接着你说。”人家说:“您别说,您说我们也不听。b33体育

  陈:人家说了今天跟您说,前提是咱们尊重人家各地区报上来的意见。我们现在拿到国家旅游局了,北京就得尊重北京的意见,上海尊重上海的意见,西安尊重西安的意见,咱们大体上过。

  陈:我说:“我们负不负责任呢?既然是专家把关。”他说:“跟您说,这么着,没有特殊情况,咱们就……一个地区报来10个品种,它报11个,您就有1个砍掉的,这10个,人家报哪个就给人家保留。”我说:“那还讨论什么?”“那不行啊,这是一级,最后一级。”我说:“我们要定了,我们签名了,将来我们对这行业负责不负责?”他说:“您别想那么多,30个省市的品种,360个,就一上午通过了。”那有一个光盘,在电脑上放,“这个,没意见,得,过了。”我说:“这叫什么玩意儿!”

  陈:还把我们请去,专家这么不负责任?所以北京我就认这三个品种,别的我不认,那怎么办?弃权或者反对。你说……我和艾广富,广富要说,人家说:“您别说了,您的意思我们明白了,我们这个就是这么来的,我们是尊重地方。”

  陈:那个什么协会啊,说实在的,他们也没深入过。你说什么叫真正的北京小吃,他们懂吗?那么说咱们懂吗?咱也不是真懂,但是毕竟咱干这个这么多年了,是不是?所以现在……唉,很多事你较真还真不成。

  杨:从您讲的我觉得老百姓看着算一个参考、一个学习,还有就是,咱们北京小吃的品种也是一个大概其的范围,这北京小吃不北京小吃,其实这还挺重要的。

  陈:一边走着,一边吃,“手拿食”。比如街上四方的大油饼,那是论斤称的,你买半斤,你在街上一边走着,一边咬着吃,就是“手拿食”。你比如说像烧饼、大火烧这些个,都属于“手拿食”,那么这些应该是大众果腹的一种形式。那么这里边还有一个现象,过去北京生活困难的人很多,所谓“没落儿”,就是指既没体质,又没本事,也没有技术,还穷,他就抢。

  与侯宝林、溥杰及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艺术家林连昆、李滨等社会名流讨论北京小吃

  陈:所以过去“手拿食”就有这样的问题,这就是当时的社会、当时的情景。这种“手拿食”现在也应该说是还有,比如煎饼果子举着,那鸡蛋灌饼坐着汽车、地铁就吃了。

  陈:“手拿食”东西可不少。过去大街上也有卖锅饼的,大锅,棒子面,摊大锅饼,摊得了以后切开,也有卖这个的。应该说凡是主食属于粗粮大众化的这些东西都是。除去这些之外,果腹的东西大街上还有,劳动人民果腹的,像什么荞面条、豆面饸饹等等。“手拿食”还有简单的,像烤白薯。

  陈:什么叫烀小白薯呢?就是薯须子。白薯拿起来以后,焖熟,成块的,那小的,不成块的。

  陈:那叫薯须子,把它择下来以后洗干净,搁在锅里煮。开了锅以后,把火弄微了,慢慢烀。这个白薯本身都贴在锅上了,出嘎渣儿,铲出来以后把汁浇在上边,就是白薯出的泥,白薯熬的汁搁在盘里,这也是一种果腹的形式。现在找不着了。但是这种东西也是,你看它是个地道品种,香,在那个年代好吃啊!烀小白薯,这个在街头推车的都有卖的。

  “吐鲁番”那个厨师长,他爸爸和他大爷都是卖烤白薯的。南横街东口一个、西口一个。他大爷最后落到我那里了,他爸爸最后落在煤厂了。

  杨:是,差不多了往上搁。咱们说这是果腹类的,还有好多点心类的,您比如说豌豆黄、芸豆卷。

  陈:豌豆黄、芸豆卷,咱们还是讲庙会“碰头食”,不是说逛庙会的所有人都吃。逛庙会的人带着孩子,孩子吃可以,大人瞧着。你别说豌豆黄大家都买,大人买、孩子吃。所以这些东西过去历史上就叫“手拿食”,现在仍然还有。

  陈:变也不一定,你比如说大火烧夹油饼还没变,油饼现在夹焦圈的少了,过去烧饼夹焦圈。就是说随着社会的发展,一些便民食品适应社会的需要。过去历史上就有,那个时候生活困难,有的人就跟现在一样,我等着上班,没时间了,买来一边走,一边吃,有这个问题。

  陈:不,所谓“碰头食”,当时说就是我看到了或者碰到了吃,几个小摊连在一起,这又是一种形式,这是得坐下来吃了。

  比如你是卖烧饼的,我是卖焦圈的,他是卖豆汁的,得,来个烧饼,来一个焦圈,来碗豆汁,来点咸菜,这就必须坐下吃了。那跟“手拿食”有区别。

  杨:但是您说的“手拿食”,其实它形式上是手里拿着的,但是“碰头食”跟“手拿食”其实都是果腹类的小吃,是吧?

  陈:对。因为这些东西本身随走随吃,不是咱们家里有条件,在家里吃饭,或者吃早点,这都是属于大众的。劳动人民既要赶时间,又得吃饱了这个意思。

  杨:我记得我姥姥说她上中学的时候,b33体育家里给钱早上就买个烧饼吃,大概其就这意思。

  陈:对。那天赵忠祥说了一个事,人家问他:“你过去吃东西印象最深的是什么?”他说:“我印象最深的是糖油饼。为什么呢?我们那胡同里头就有好几个卖小吃的摊,天天闻那个摊上的香味,但是没钱买。一天姥姥来了,跟姥姥一说,姥姥说:‘走,出去买吧!’姥姥带着买去了,当然要买一个糖油饼。还拽着姥姥的衣襟说:‘让他给我多搁点糖。’人家卖油饼的听见了,就给多搁点糖,这个糖油饼炸得吃着那个香,一辈子都忘不了。”所以现在回忆小时候吃的东西,这些东西就是街上小摊卖的这些“手拿食”,方便了急于上班的大人和忙着上学的孩子们。吃着刚炸好的油饼、刚烙好的烧饼,边走边吃,节约了时间,方便了群众。回忆小时候吃的东西,回味无穷。

  杨:对。我觉得您说的“手拿食”,我自己分类这叫果腹类的,就不是有钱人吃的,主要伺候的人群就是那些大众。

  陈:什么是芸豆饼,就是煮芸豆,用手压成饼,叫芸豆饼,挎筐的烧饼馃子。过去挎筐卖的马蹄烧饼加一个馃子,或者加一个油饼,叫“论套卖”。

  陈:“发货屋子”,我订30套,挎筐卖去,像这都是“手拿食”,拿一个一边走就一边吃了。也有的在家门口买到家里边吃的也有,但是总之属于“手拿食”范畴,也是大众化的东西。

  陈:这样的东西不少,你比如说过去所谓斤饼、斤面。斤饼,大饼也是一样,买半斤大饼卷点什么吃的,或者卷个油条一边走,一边咬也行。有的我告诉你,过去旧社会拉洋车,这吃着,一手扶着把儿,还得在街上遛,所以这东西过去比较大众。另外像贴饼子、窝头。

  陈:大油饼省油。为什么知道吗?它是平底锅,咱们炸锅的油饼都是斗锅,它那个稍微有点陡,这么大,也厚。整个油饼下去以后基本上就在锅里了,稍微一变色就翻出来了,里面熟了,但是没吃多少油,因为它那个锅大,铁锅也厚,薄底。现在的炸锅,耗油量就高了。过去大概是一斤面有一二钱油就差不多了,现在咱们这个炸锅,等于一个油饼一钱八的油,因为锅不一样啊!

  陈:价格便宜,它比小油饼的耗油量低,它就便宜。为什么马路上的东西都是劳动人民买的?“贪贱吃穷人”,过去穷人不就是贪便宜嘛!所以“贪贱吃穷人”。这好多东西回忆起来细想,好多事,甚至每一个品种都有故事。

  陈:比如说抢油饼。你好不容易买了油饼了,你走着要吃,他从后边给你抢走了,吐两口唾沫。

  陈:没用,那时候哪有像现在这么多警察啊!警察管得过来吗?是不是!另外一个,他本身都彼此理解,我穷,他比我还穷,吃不上饭,才抢我的。我好像还能挣点钱能买,他不行,他没地方挣钱去,他就抢我,所以是这种环境。你现在说,你再想起这个,是不是就是故事。就是当年的历史了?

  陈:那可不!你就是追上他,你也要不来了,你也不能吃,他吐了唾沫,你还能吃吗?也有可能追上他打他两下,但是他得吃饱了。是不是?这就是当时的历史,绝不是偶尔的,还属于经常性的。

  陈:马路边儿要饭的得有多少。我再给你讲一个故事。穷人,过去你知道那个盲人。

  陈:往身上砸,“行行好吧,老爷、太太!”有人觉得确实挺难受,得了,给点。就用这种方法,天天如此。

  陈:你知道过去,盲艺人一个是拉弦、弹弦子、说书、算命,这些好像都是文雅一点的算命的,一般都是拉弦的、唱曲的,带着个小孩儿。

  陈:对,到下处去转。等下处,一敲门,点个曲,进来就唱,给点钱,这是一种。真正下场子弹弦的,就是确实技术水平高。弹的玩意儿也多、好,那是下场子的。正经八百说书的不是盲人,弹弦的、拉弦的是盲人。比如说关学曾……

  杨:因为我原来采访盲艺人,他们的师傅是做宅门的盲艺人,比这个还高。就说三条道,就是卖艺、算命、要饭,就这三条道。

  陈:你比如过去说,身份高一点或者家境条件好一点,吃早点,弄杯牛奶,弄两块蛋糕或者酥皮的点心,这个很正常。过去你知道卖奶的,都是门口搁一个小盒,一瓶、两瓶,定期送奶,那就是家庭条件好,他家里有点点心,或者临时买点属于甜点、焦圈之类的,人家当是吃早点了。但是大众老百姓,老百姓家里还没棒子面吃呢!

  不管你是劳动群众也好,总之是生活底层嘛!你要是生活在高层,人家不可能这样。现在也一样,因为现在咱们有些风味特色的食品在街上非常火,有些有身份的人想吃,放不下身段。

  陈:咱们就拿致美斋的灌肠来说,很多人说:“这好吃!”你看吃灌肠那个架势,铁定好吃,但是你看他的身份不一定低,不定是哪个公司的经理呢。

  陈:因为他毕竟在那坐着,他是上桌的,属于文雅的东西。在大街上你说再好,那摊上的东西真是好,闻着也好,看着也好,放不下身段。所以这个里面有些“手拿食”,或者有些街头小食品,有身份的人放不下身段。

  陈:这不叫点心,回过头来说,按现在的名词说就叫小吃。如果按历史上名词来说,是什么就叫什么,不能称其为点心,因为历史上没有小吃这一说。你比如说过去宫廷里面叫点心,或者叫什么名字,这是在宫廷里说的。如果在大环境里,在社会上不能叫点心。

  杨:我觉得它是两个路子。饭庄里也做,也应该叫点心。您说的小吃类,就是庙会啊……

  陈:像过去宫廷里的有些东西,有仿膳、听鹂馆,这就是按照那个年代制作的,这些属于从皇家出来的东西。

  陈:是什么就叫什么,也不叫小吃。小吃的定义是在1956年以后,综合起来才叫小吃。它属于小吃范畴之内,但是现在还是叫豆面糕、爱窝窝啊!

  杨:但是现在咱们说的这种小吃类的,如爱窝窝、豌豆黄这类的东西,它历史上是两条线。

  陈:为什么两条线?上桌压桌的,跟你小吃店卖的还是两个路子。上宴席压桌的毕竟是个头小,做得精致、好看,也好吃。社会上大路货跟你那个不一样,因为小吃这个东西基本上是现制现售,做多了搁半天,就变味了。

  陈:就变味了。因为你想,豆馅用热面这么一卷,它当然坏得快了!所以过去是两种,现在也应该是两种。

  陈:对,什么都是一样。很多东西,穿的东西也一样。宫廷里的人穿的衣服和社会上人穿的衣服不一样,层次不一样。就是说你多有钱,你不能穿这种衣服。

  陈:他是有品位、有品级的。说老百姓多有钱,不能穿有品级的衣服,是不是!吃的东西也一样。

  陈:比如我那天去了姜波那,姜波做了好多点心,结果大家伙儿拍手称赞,我没言语。他叫北京小吃,按说做出来的东西全是点心。他跟刘什么香那个师傅,北京饭店的,跟她学的。他给我讲了三派龙须面,第一派周子杰、第二派刘师傅、第三派是谁。我听了我也没言语。他做的“小吃”其中就一个是北京小吃——姜汁排叉。

  陈:其他的都是点心铺的糕点,他引进的河北一个叫什么烧饼,就是一个圈,他说“改进了,做得细”。那么如果说他这个叫北京小吃,我说加俩字恰当,叫“面点”小吃,你不是真正北京的土小吃,要是真正北京的土小吃,做这么一桌子本身就应该是琳琅满目。这如果照个相出来以后,大体相同,一个模样。油糖面,都是这东西。那么要是真正的北京小吃就不能这么做,炸的、烙的、蒸的、煮的,应该什么都有。

  陈:让徒弟抻了一把龙须面。那么王作揖是姜波的师傅,刘满来写了一篇文章,大赞这学校,大赞这品种。后来我说了两句话,我说:“今天姜波工作室成立,我衷心祝贺,我非常高兴。何亮、姜波,你们在这个年龄是中流砥柱,承上启下,大有可为。”我就说这么两句,东西没评,因为它不是北京小吃,看不出北京小吃的模样,而且就做那姜汁排叉也不符合要求。当然不是他做的,是他徒弟做的,也不符合要求。所以你站在什么角度说什么话。比如说王作揖,人家是民俗专家,讲历史的。刘满来本身是东安市场的党委书记,笔头子挺硬,所以一看这气势,个个都拍照、评论。可能提前通知他了,写了个发言稿,四赞这个学校。我就没言语,最后我就说这么几句,中流砥柱,承上启下,就这么几句。那么你站的角度不同,看的问题不同。那要让我看这个问题,差俩字,加上“面点”,那我就没意见了,不加“面点”小吃,那不叫北京小吃。



搜索